闲聊支付市场的现状与机会


2020-3-18 12:00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鄂西一农夫

城外心慕力追,城内路有饿殍

2016年8月,支付牌照的发放被按下了暂停键,人民银行明确对外表示: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

对于长期未实质开展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人民银行将依法采取取消相关业务种类、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等监管措施。对于确有资本实力、资源优势、技术能力、合规意识和发展前景的机构,支持其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适当加快发展。

一边是支付牌照的供给不断减少,另一边是互联网巨头、集团化公司对支付牌照的需求持续增强,支付牌照的交易价格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张全业务支付牌照随随便便就敢叫价30亿。卖的人待价而沽,买的人趋之若鹜,好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然而,真实的支付市场却并不如外人所想的那般美好。市场双寡头格局由来已久,老大、老二牢牢的占据着绝对多数市场份额,而剩下的几百家支付机构只能在夹缝和边缘中争食而生,惨烈程度超乎想象。

尤其是2016年以后,按照国务院《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整体部署,人民银行持续加强对支付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全面从严”替代“包容审慎”成为支付行业监管新常态。不断上涨的合规成本进一步压榨行业的生存空间,动辄上千万的罚单让某些机构几年的利润消失殆尽。

看似风光之下,大量的机构都处于生存旋涡之中难以自拔。以某自称西南第一的支付机构为例,该机构201X年全年交易规模1700亿元,营业收入6300万元,毛利润3400万元,净利润150万元,净利润率仅2.38%。

独立还是依附,这是一个问题

支付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并不依附于某个特定的生态,独立地开展业务;另一类依附在某个特定生态之下,一切为了生态的需要服务。

前者的代表有拉卡拉、汇付天下、易宝等,这类机构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赚钱,大多数没有长期的目标,如无根的浮萍随市场飘荡,能随着市场变化不断调整自身以保障生存、获取利润就属其中的佼佼者了。

后者的代表有阿里的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京东的网银在线等,这类机构赚钱不是首要目的,更重要的是为生态提供重要的工具作用,帮助生态实现闭环运行。

相比较而言,前者的生存压力要大得多,毕竟自己挣钱自己花,挣不到钱就只能喝西北风了。对于后者来说,能挣钱当然是个好事,实在挣不来钱还有集团养着,扮演好一个工具的角色也能混个及格。甚至有的机构战略性亏损,只为集团更大的利益铺路。

就以支某宝为例,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支付工具其核心价值当然是提供支付服务。但即使强如支某宝,也难在支付业务上多挣个三五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寄生于支某宝之中的某呗,才真正是当之无愧的利润担当。

但有意思的是,利润担当的某呗无法脱离难挣三五斗的支某宝独立生存,某呗的成功完全是建立在支某宝天量的交易流量之上的。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经典的生态圈协同作战案例,支某宝出色地发挥了一个工具之于生态的作用。

当然,有不少的人批评他俩,说什么交叉补贴。我个人是不认同这些批评的。若非如此还有谁愿意投入大量资源艰难地去打造一款难挣三五斗的支付工具呢?若非有如此利益的诱惑,我们国家的移动支付怎么可能一路狂奔勇夺全球桂冠呢?不让老虎吃肉,老虎就当不上森林之王!

就在前几天,支某宝发布了重要升级,进一步强化他的工具作用,打造生态的重要入口和纽带。

来自二维码支付的跨界收割

在2013年之前,线上支付与线下支付一直都是泾渭分明的。到了2013-2014年前后,一种被称为“二维码支付”的新的支付方式出现,打破了线上、线下之间的屏障。

实际上,二维码支付是以快捷支付为基础在终端交互形式上的创新。借助于二维码,以前仅能用于线上的快捷支付成功地将领地扩张到了线下。

快捷支付刚刚在线上出现的时候,他就对更具历史的网关支付造成碾压式的打击,迅速地统一了线上支付市场。同样地,当快捷支付改头换面以二维码支付的面孔来到线下时,同样更具历史的银行卡收单当然也难逃厄运,双方力量上的悬殊就像八国联军vs.义和团。

就这样,作为线上支付扛把子的支付宝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一众过去的线下支付强者(包括银行和支付机构)全部扫翻在地。再后来,微信支付也加入到这场跨界收割中来,与支付宝平分秋色。

有人提出抗议,理由是2014年3月人民银行对刚刚诞生不久的二维码支付喊出“暂停”,于是乎包括银联及银行在内的一众市场参与者出于审慎原则,对二维码支付采取了观望态度。到2016年人民银行首次承认二维码支付的地位,时间又过去了两年,在这两年间支付宝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二维码支付的布局,当其他人回过神来的时候,天早就变了颜色。

初看起来,好像是有那么点意思;仔细一想,不过是为失败找个借口罢了。要知道二维码支付可不是纯粹的线下支付,他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对于银行卡收单来说,把POS装进店里就算成了;对于二维码支付来说,可不是把二维码贴在店里就万事大吉了,还必须有海量的APP装机量,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回到2014年,那个时候无论是银联、银行还是其他支付机构,APP渗透率都惨不忍睹,根本不具备发展二维码支付的条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持续发展,现在再来看条件似乎基本成熟了,可惜晚了太久太久,市场不会还在那里等你。拿着现在的条件,望着当年的市场说“如果不是某某某抢跑,我其实还是有机会的”,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再来看微信支付,相比于支付宝也晚出发不少,凭借着国内第一的渗透率后半程发力,与支付宝难分伯仲。由此看来对于发展二维码支付而言,早一步或晚一步发码并非关键,更重要的是APP的渗透率。

老大、老二毕竟浮于天上,在线下没有什么根基,触角伸得太长效率自然是会打折的。只不过当二维码支付遇上银行卡收单,就像洋枪洋炮对上了大刀长矛,这种力量上的悬殊是跨时代的。依靠先进的生产力,他俩才能跨界收割其他竞争者。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在社会中的普及,无论技术上还是观念上的差异早已不如当年那般明显。一些第二梯队的机构已经完成了自身调整,做好了向老大、老二挑战的准备,只等一个创造历史的良机。

最近一两年,总有人时不时的提及“条码支付互联互通”之事。也许等到此事真正落地之时,就是第二梯队摔杯为号动手的时机。届时,某个深谙线上线下融合的外卖大佬将最有机会成为反抗力量的带头大哥,毕竟二维码支付就是为线上线下的融合量身打造的。

线上支付的护城河与天花板

互联网生态往往是以网络平台为外在形式来呈现的,像淘宝、京东、抖音等都是如此。

尽管我们通常听到平台都会喊出“开放平台”这类的宣传口号,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这里所谓的“开放”是在既定的规则和范围之内的,是有严格边界的。实际上,实现了生态闭环的平台都是封闭的,他对用户有着极其严格的限制。

例如,我们在淘宝购物就不能使用微信支付;同样的,我们在京东购物就不能使用支付宝。哪怕商家与消费者达成了一致意见,双方共同有强烈的意愿使用某种支付工具,只要平台不允许,这事就干不成。

平台与平台之间筑立起一道道高墙,居于墙内的支付机构被高墙保护起来,在墙内执行他的使命,发挥他的工具作用。

然而保护与被保护是对立统一的,这些机构同样也很难突破别人家的高墙,将业务延伸到别人家的平台。于是,平台本身的规模就成了这些机构的天花板。

当前很多第二梯队的平台都在积极组建自家支付机构,打造自家的支付工具,主要也是出于加强防守之目的。支付工具作用于高墙可以使墙更高更坚固。

O2O:线下支付的决战场

有这样一种网络平台,他主要服务于O2O业务,比如美团。O2O平台之于线下商户主要是提供导流窗口的作用。既然是窗口,当然就可以不止一扇窗。相对于纯线上平台来讲,O2O平台对用户的约束力较弱,用户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如果说纯线上平台是被高墙分割,O2O平台就只是隔了一层纱帐,只要弹药足,随时可以越界抢地盘。自由竞争之下,市场更具想象和期待。

美团作为O2O界的领路人,能否利用好二维码支付强化其线下收单能力,是否有能力将线下支付市场由两强争霸改写为三足鼎立?这将是一场值得期待的大戏!

阿里高举新零售的旗帜,试图借助强大的线上能力深入线下市场,以巩固其在线下的影响力,这与当年二维码支付的成功有着相似的逻辑。在新零售的大旗下,支付宝最近的改版被人戏称为“美团化”。也许支付宝的“美团化”与美团的“支付宝化”会是双方殊途同归之结局。

IAP能否成为手机厂商的奇袭

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其生态建立在终端设备之上,并不具象地表现为某个特定的网络平台,整个应用市场皆是其生态。

一方面,不同厂商的生态之间也有高墙阻隔,显然你无法在华为手机上使用Apple Pay,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毕竟主流的厂商一只手就数得过来,各家占有的市场空间都相对较大,足以支撑起一家支付机构的发展。从这两方面看,依附于厂商的支付机构日子应当是比较好过的,既有高墙的保护,又不容易受到天花板的限制。

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理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厂商的支付工具拿得上台面。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厂商要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应用开发者与普通用户都跟着厂商的脚步走。

苹果就采取了武断专横的办法强制推广IAP,结果导致包括腾讯在内的诸多应用开发者强烈抗议,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有些应用开发者为了绕过IAP,被迫开网店售卖代币,所提供服务则改用代币结算。在全球移动支付最发达的地区,竟然还有如此开倒车的现象,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如何提高用户的意愿,是厂商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IAP才能迎来长足的发展。

2B支付

业内主流的观点都认为2B支付是一片潜力巨大的蓝海,未来的发展不可估量。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2B支付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为什么到了现在还在谈潜力、说发展,他之前干嘛去了?

当前,2B支付主要向两个细分领域渗透。

一是为B2B电商服务。

说起B2B电商的历史可丝毫不逊于B2C。阿里最早投身电商事业就是从B2B开始的,一直不温不火,反倒是后来做B2C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仅是阿里,眼观整个B2B行业都乏善可陈,与B2C放在一起真是天差地别。

B2B行业整体疲软自然影响到为其服务的2B支付的发展,在这个细分领域投入重兵的支付机构只能苦苦支撑,期待B2B电商早日起飞。

2B支付的另一个方向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产业配套,与企业进销存管理深度结合,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效率。可这方面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2B支付缺少像快捷支付、二维码支付这样革命性的创新,相比于传统的结算手段,所带来的价值提升不够突出,有的时候反倒还带来额外的麻烦。

第二,即使是在同一个行业不同公司之间对生产经营的管理差异巨大,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巨大差异之下,对2B支付的个性化要求极高,很难做成普遍适用的标准化产品,无法通扫市场成为爆款。

现在探索2B支付,要从最具普遍适用性的角度入手。我个人觉得,也许代发工资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首先,这个业务的共性较强,不同企业之间也没有多大差别。其次,只要企业还在经营就得发工资,这个市场空间巨大。再次,这块业务过去一直是由银行处理,银行的服务重心在大中型企业,对于小微企业的关照不够,支付机构进入有利于完善多层次的市场结构。

不得不提醒的是,有意进入这个领域的机构要特别当心钉钉和企业微信。近段时间的疫情让这俩坐上了直升机,呈指数级增长。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已被他俩收入囊中。在此前提下,如果他俩将来也有意进入这一领域,相信到时候市场上没有人可以与之对抗,二维码支付当年创造的奇迹将会重现。因此,提前预判他俩下一步的行动就特别重要,切勿当了炮灰。

本文所谈及的支付市场仅指白量业务,并未考虑套现、跳码等对行业产生的影响,与真实情况有些出入。但考虑到公开发文,还是避开了该部分内容。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