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网慕楚:2022年支付产业趋势分析


2022-3-7 15:45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慕楚

伴随着2021年多个重磅政策及相关“十四五”规划的发布,同时强监管下的市场转型加速,支付市场会迎来更加激变的一年。

移动支付网将从政策、技术、市场、数字人民币等角度,来解读2022年将有怎样的产业发展趋势。

政策监管篇

反洗钱趋严,影响展业逻辑。反洗钱近几年一直是金融监管的重点,而支付领域不断强调“正本清源”的背后,是交易链路的模糊,暗藏诸多风险。过去一年,多个反洗钱政策的出台,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反洗钱监管会愈加严格。

2021年,时隔近十五年后,《反洗钱法》迎来修订,增加了近一倍的条例数量。

2022年1月26日,央行、公安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行动。

原定于2022年3月1日执行,目前暂缓执行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再次强调收单业务需要尽职调查。

另一方面,无论是银行还是支付机构,反洗钱罚单出现的频次愈加频繁。移动支付网发布的《中国金融机构反洗钱合规实践白皮书2021》显示,过去三年里,银行、支付机构反洗钱相关的行政处罚记录超过2600条,近千家责任单位及1600多名相关责任人牵涉其中。

反洗钱对一些存在套利空间的业务也有了实践性的影响。2021年年中,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全行业发布了支付风险提示。其中,就提醒相关单位“犯罪分子利用信用卡进行大额POS消费转移资金的情况呈快速上升趋势,规避借记卡频繁大额交易的风控规则。主要手法为:养卡中介通过收取持卡人的信用卡,以公司走流水并按刷卡金额相应比例作为报酬给持卡人或持卡人自身知情并参与洗钱收取相应费用。”

在此反洗钱强监管基调下,许多模糊交易背景的业务类型风险都将增加,支付从业机构当谨慎。

数据安全深刻影响支付业态。2021年,滴滴赴美上市事件,可谓是引爆了各行各业对数据安全的关注度。《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重磅法规的落地,工信部、网信办等对App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通报,都时刻提醒着支付从业机构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合规管理。央行也正在就《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评估规范》征求意见,强化金融数据安全管理。

在具体的业态中,扫码点餐可谓是影响最为直接的支付相关业务。作为为餐饮行业提供的简单而又高效的SaaS方案,扫码点餐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收单效率。但也出现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适老化不足、强制关注公众号等问题,在一段时间内被民众口诛笔伐。

此外,电销POS屡禁不止,多地出现了买卖个人数据,进而进行“精准”推广的违规事件。该行为也存在着巨大的数据安全风险,虽然不少收单机构澄清此为代理违规行为。然而收单外包的相关规定都要求,管不好代理商,收单机构也承担一定责任。

在多重监管的背景下,拥有丰富数据的支付行业,也需注重数据安全问题,并全面排查自身违规风险。

《支付机构条例》越来越近。2021年1月,《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简称《支付机构条例》)发布,虽然经过一年的时间仍然没有正式发布,但相关要求已经逐渐落地。

首先是反垄断逐渐深化。2021年,互联网反垄断有了实质性进展。多部委约谈蚂蚁集团和13家平台企业、微信生态开放支持云闪付、条码互联互通等方面,都与反垄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支付机构条例》中,根据不同市场份额进行反垄断判定的设定,业内人士向移动支付网透露,监管部门也已经向支付机构收集相关数据。在“第十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范一飞表示,支付领域反垄断有待深入。《支付机构条例》未落地,反垄断才刚开始。

其次是账户不得涉及对公领域逐渐清晰。2021年4月底,金融管理部门在约谈从事金融业务的平台企业中,明确表示了“严控非银行支付账户向对公领域扩张”。这与《支付机构条例》意见稿中,将支付账户的服务群体圈定为自然人(含个体工商户)理念相吻合。支付账户不能再To B,但支付产业的发展方向却从个人向小微,甚至大中型企业迈进,支付数字化升级与企业数字化需求不谋而合,在没有账户To B属性的支持下,支付机构或许会更多的与银行互动。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支付不值一提。

259号文影响仍不明朗。作为热点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259号文)带来了“个人收款码被禁”“用个人收款码要补税和罚款”等多样误传,其对支付行业的影响会是重大的,但方向却很多不太明朗。

银行卡终端管控严格。对于银行卡终端的管控,近年来的文件并不少,特别是电信诈骗、跨境赌博的防控下,银行卡终端管理逐渐趋严。259号文对“五要素合一”的要求,从终端生产到布放,进行全流程监测。挤压了套现等产业灰黑空间,一定程度上利空许多支付机构的银行卡收单业务。从整个监管趋势来看,套现产业被整治是必然的,但关乎万亿级的市场存亡,政策的落地过程会较为艰难。

转码释放多少增量空间。个人码升级为经营码,收单产业会从支付巨头手上抢夺一定的份额,起码目前从舆论上,各大收单机构及银行正在借259号文推动商户转码。然而,通过各类技术、服务升级,支付巨头难道就不能帮助商户转码了?目前细化的经营行为判定标准尚未明确,落地情况待观察。而且当下服务商、收单机构、银行带来的舆论声势,像是携“央行”以令天下,达到自身的商业增长目的,难免有一些不妥。

谨防新乱象发生。259号文要求,收款码存在有效期,这使得换码现象将更加频繁,是否会引发新的市场恶性竞争乱象?是否会降低商户体验?是否会增加商户成本?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等到细节出台。

健全网络支付四方模式的变革。2021年4月央行在年度支付结算工作电视会议上正式提出健全网络支付“四方模式”,这是自断直连政策落实之后,细化支付行业底层运行逻辑的监管方向。范一飞曾表示,健全网络支付四方模式,需在角色定位、标准规范等方面发力。从前端表现来看,主要是互联互通的推动与产业权责细化,这也会是2022年支付监管的方向。

推动互联互通。2021年,在反垄断政策加持下,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有了较大的进步。腾讯与阿里体系对云闪付的开放较大,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间仍然较为封闭。2022年,可以期待更大尺度的互联互通,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可能互扫吗?

细化权责。259号文的发布,其实便是角色归位,细化各方权责的表现。未来还有更多259号文类似的文件,将原来微信支付、支付宝集中的权责,分化为其他支付产业角色共同承担。作为平台型企业,不能事事都伸手。

此外,健全网络支付四方模式可能带来更多的数据透传,支付巨头的本代本支付过于庞大,如何对这部分交易数据进行监管也会是今年值得关注的动向。

关注垂直领域的监管导向。移动支付的全民普适带来了一些特殊的需求,这也是监管所关注的,并有相关政策发布,且央行多次提及数字鸿沟问题。

适老化与无障碍。适老化与无障碍是近两年互联网的热点,202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2021年,头部企业均有相关改造。未来,支付企业仍然需要关注这方面的政策压力,以及可能带来的机会。

保障支付连续性。在河南洪涝灾害之后,移动支付不能使用的紧急情况,让监管关注到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央行支付司司长温信祥就提出了保持灾害冲击下支付连续性的问题,与此同时,包括数字人民币双离线支付在内的相关技术更加被重视。

乡村振兴需求。为了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落地,央行及银保监会发布了《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乡村振兴在金融体系内已经指标化,支付行业也必然衍生出许多需求,下沉市场会有更多机会。

“十四五”等规划的机遇。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许多与金融支付相关的规划逐渐出台。最直接相关的是《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跨境支付、银行卡终端、监管科技、征信等一系列产业相关都走向标准化。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增强金融普惠性、发展金融科技;《“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与支付行业的数字化升级贴合,能够看到跨境支付、智能支付、供应链金融等与支付相关的规划。

各地政府及央行均推出了金融相关十四五规划,根据区域的不同经济特色,有相应的鼓励方向,都会是支付行业很好的产业下沉方向参考。

此外,业界最为关注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也已经发布,从三年规划变为四年规划,发展监管科技、弥合数字鸿沟、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推动数据共享,都会从顶层监管和底层业务逻辑,影响支付行业发展。

技术发展篇

近几年,随着监管加强,市场逐渐成熟,支付行业的技术创新逐渐削弱,但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新兴业态仍然存在。

刷脸支付动荡中推进。2021年年中,移动支付网发布《2021中国人脸支付产业发展报告》,全面的剖析了疫情发生后的刷脸支付业态发展情况。

市场更加敏感。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落地的背景下,基于3D技术的线下刷脸支付虽然安全度足够强,但依旧存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并不时有敏感事件出现。如315晚会点名人脸识别滥用、近期的湖北某中学推广刷脸支付担忧、最高法对人脸的应用场景规范。

更多有实力玩家参与。虽然疫情影响下,刷脸支付蛰伏,但依旧不断有玩家参与。微信支付体系内,摄像头供应商,从原来的华捷艾米独家,到现在已经增至5家,且不断有刷脸支付终端通过微信体系认证。疫情期间,给刷脸支付技术带来蛰伏期,利空出尽,产业稳定后,可能未来存在一个较快的增长期。

场景从点到面辐射。在疫情发生前,刷脸支付的大规模推广便遇到了服务商资金投入大、用户使用频率不高、补贴驱动为主等情况。疫情发生后,客观不可抗因素以及监管提倡暂缓,使得刷脸支付从全面推广,逐渐走向垂直场景应用,其中医疗和园区应用最为突出。在交通领域,也有多城地铁上线刷脸支付。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刷脸支付在交通多为特殊人群应用,并且当地交通运营企业存在蹭热点、刷政绩的嫌疑,市场接受度仍然有待观察。

总体来说,刷脸支付目前处于疫情下的技术沉淀期,逐渐尝试进行场景突破,舆论依旧敏感。

监管科技聚焦支付。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就要求深化监管科技在货币政策、支付结算、反洗钱、征信、消费者保护等领域应用,积极将数字合规工具无缝嵌入交易行为监测、业务数据报送、风险事件报告等场景,提升金融监管效能、降低合规成本。

在2021年7月,范一飞就提出,央行组建平台,推出支付监管系统,通过API技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和再分析,对支付业务发展的态势及风险形式,进行更全面及准确的评估,有助支付监管由被动式、回溯式转为主动性、前瞻性,从而实现监管能力提升。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涂晓军也曾发文,建设监管科技场景应用,实现收单市场正本清源。所以,配合相关文件的发布,监管科技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支付行业运行逻辑,野蛮发展不再有。此外,监管也在不断地提醒支付平台企业数据透传不够彻底,这也存在监管科技的落地空间。

金融信创正盛。金融信创这两年是支付产业关注的焦点话题,同时相关政策在稳步推进。

2020年11月,央行成立金融信创生态实验室,由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牵头组建,专注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专业化实验平台。2021年7月,北京金安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其法人便是金融信创生态实验室负责人。以公司的形式,联动产业各方力量,加快创新应用于金融实际的进程。

对于支付行业来说,金融信创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终端厂商的国产化趋势,部分金融机构的POS选购上已经开始对存在外资背景的终端厂商进行采购量限制。为应对信创考验,外资终端厂商也纷纷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采用本土技术和产品制造的POS。可以预见,未来可能出现一波金融信创带来的相关设备更换浪潮,市场将迎来新的机会与挑战。

隐私计算逐渐应用于支付领域。隐私计算可谓是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本宠儿,2021年多个隐私计算公司获得了不错的融资成绩。监管层面对隐私计算的认可也凸显在各个政策措施上,如央行将多方安全计算金融应用纳入到《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第二批)》中。

市场表现来看,隐私计算的应用逐渐从理论、试点阶段,开始走向正式商用,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规推动下,能兼顾信息安全的同时,满足多方应用需求的隐私计算,在未来或获得较好的发展预期。当然,隐私计算目前也存在企业之间的互信、标准不统一、市场接受度不高等问题,而在各项标准、认证、监管政策成熟的趋势下,前途不可限量。

对于支付行业,已经有多个支付企业开展了隐私计算的研究和项目推动。支付业务本身拥有庞大数据来源,特别是近几年数字化升级、支付与SaaS结合等趋势,更使得支付企业拥有海量的优质数据。但同时,过去几年支付企业为P2P网贷、消费贷提供了许多数据服务,助长了灰黑产的发展,当下数据滥用乱用成为了监管打击重点。在此情况下,隐私计算的发展,可能为支付企业开辟新且合规的数据应用方向,进而开拓新业务,如助贷、保险评估。

市场竞争篇

移动支付市场逐渐成熟,监管政策逐渐细化,正在促使支付行业从野蛮增长的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伴随着诸多“内卷”现象。

聚合支付竞争加剧。259号文3月1日落地前夕,个人码转经营码的舆论发酵下,几乎一夜之间,独立聚合支付品牌方、支付机构、银行均在推广自身的商户码。这也预示着,2022年的聚合支付市场不会太平。

玩家涌入多,市场补贴此起彼伏。截至2022年3月1日,已有429家机构完成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聚合支付类型机构收单外包服务备案。此外,头部支付机构、银行等持续对市场进行补贴,也导致商户频繁换码。另一方面,一二线城市竞争激烈,外加乡村振兴等政策引导,许多机构选择向下沉市场进发,中小银行凭借地域优势,也能获得一定市场。

259号文潜在影响。目前259号文个人收款码转个人经营收款码的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原有个人收款码不停用、不关闭、功能不变。总体来说,259号文无论落地效果如何,都代表着监管方向,特别是健全网络支付四方模式的背景下,从支付巨头手上将降低本代本交易比例,而交给收单产业来完成都将是趋势,聚合支付会因此受益。

产业合规化导向。259号文除了对收款码有新要求,其实对银行卡收单也有深远影响,“五要素合一”的要求,使得原来的信用卡收单市场合规压力陡升,有些机构选择退出该市场,并选择进入聚合支付市场或者加大对该市场的投入,特别是“收款码被限”风波之下,有了更多市场机遇。

跨境支付更广阔的机遇。外汇局透露截至2021年10月底,已有21家支付机构和12家合格银行可凭交易电子信息为贸易新业态提供跨境结算,在疫情影响下,跨境电商成为了跨境支付的主要场景。与此同时,鼓励该新业态政策不断推出,跨境电商试点城市不断新增,都使得跨境支付成为了支付市场为数不多的增量板块。

开放经常项带来的市场机遇。1月,央行发布《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办理范围有望进一步拓宽,或将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拓宽至经常项下。这使得支付机构的展业范围更大,开辟了新的增量市场。此外,传闻已久的《跨境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在2021年发布意见稿,有望在2022年推出,是释放新的市场,还是规范压缩市场空间,都值得期待。

加剧竞合与全球拓展。非持牌跨境支付服务商、支付机构、银行等角色纷纷加入到跨境支付服务行列,同时三者之间有存在微妙的上下游关系,使得整个产业链在合作与竞争之间徘徊。在前端,价格战、SaaS服务战、金融服务战轮番上演。此外,为了与国际跨境支付服务商抗衡,许多国内跨境支付服务商开始走向全球,申请重点区域牌照,如香港MSO、新加坡MPI、欧洲EMI等资质,并且向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辐射,为当地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收款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G20会议已经推出G20跨境支付路线图,期望联合推动优化跨境支付体验,这仍然存在顶层设计改变,颠覆现有市场形态的可能,不过短期内难以改变现状。

信用卡收单市场或萎缩。作为存在一定灰度空间的信用卡套现市场,在整体的信用卡收单市场中占比较高,同时支付监管的持续压力,数据安全、反电信诈骗等相关合规要求,都让整个信用卡收单市场走向合规。

政策压力。对于信用卡收单市场影响最为直接的政策,一是259号文五要素合一(收单机构代码、特约商户编码、特约商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特约商户收单结算账户、银行卡受理终端布放地理位置)的要求;二是《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鼓励让信用卡回归消费,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套现、盗刷等异常用卡行为的监测分析,对确认存在套现行为的客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立即采取有效限制措施,控制信用卡资金风险。在发卡和受理侧均规范信用卡收单市场,或对整体市场信心产生影响。

数据安全与公安打击。《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的实施,使得套现市场通过获得个人信息进行电销的违法成本更高,同时存在的电信诈骗风险,也是公安打击的对象。此外,近期信用卡代还市场也遭受了公安的打击,不进行市场展业,仅提供系统服务的也在打击范围之内,使得套现产业链违规违法风险加大。

可能的税务压力。259号文对收款码监管的一个核心监管思想,是将无交易背景的转账,转向有交易背景的消费经营,这背后存在一个税务问题。而套现是伪装消费,实际偏向于转账,资金多进入个人账户,并不是税务稽查重点。金税四期的建设已经启动,将与央行的系统进行打通,这可能对套现业态有所影响,值得产业各方关注。

支付企业上市或重启。2021年国内没有一家支付企业上市成功,而此前已经有PingPong、富友、银联商务、收钱吧、商米、连连等企业步上IPO之路。但前有蚂蚁集团、京东科技等头部机构因监管问题上市遇阻,后有滴滴赴美上市风险事件,VIE上市玩法已不稳定,2021年整体上并不利好支付企业上市。但随着蚂蚁集团的合规整改深入、支付行业监管政策逐渐明朗(支付机构条例等)、数据安全法规落地、证监会承认VIE架构上市合法等一系列举措下,2022年可能迎来一波支付企业上市潮。同时,支付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浪潮下,也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

支付终端市场“内卷外舒”。国内支付终端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竞争激烈不断“内卷”,新政策的执行可能释放一些增量市场,而海外市场会是许多终端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一是受益于全球支付数字化升级,多个已上市的支付终端厂商,其海外市场都获得不错的增长。二是金融信创带来的可能影响,上文已解析。三是新政策的落地影响,259号文“五要素合一”,对信用卡套现的抑制会有怎样破局可能,个人收款码受限是否带来条码终端需求增长,目前已经有许多银行加大了相关采购量,是值得期待的市场。但无论如何,总体上国内支付终端市场较为“内卷”,难以有大的增量市场。

此外,在银行数字化升级、大环境数字经济倡导、数据安全趋于金融级、适老化改造等系列影响下,仍然有一些利好空间,瞄准垂直市场、特殊场景,可能会有新的空间。

支付机构加速出清。2022年会有更多的支付机构退出该市场,一方面是监管逐渐趋严,另一方面是市场头部效应已经呈现。预付卡市场毫无波澜,此起彼伏的牌照注销公告,使得业界已经习惯预付卡企业的退出;互联网支付则更多的依附于大集团,寻找稳固的场景落地,跨境电商收款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利好,然而门槛不可谓不高,竞争压力仍大;银行卡收单业务,则更多的从信用卡收单向聚合支付收单转变,需要更多的真实交易,以满足支付回归本源要求,目前部分信用卡套现业务为主的企业已经负面不断。而全牌照公司,则有更多SaaS野心,帮助商户实现线上与线下商业连通。

银行愈加重视。除了投入高、直接收益低外,银行在移动支付时代有更多理由加入支付市场。数字人民币推动下,银行较之传统账基支付更有市场话语权,许多银行已经开始在个人开户、商户拓展投入补贴,以期待在下一个移动支付时代获得主动权;此外259号文等文件,正在将支付巨头的产业份额向支付产业链释放,银行也正积极推动聚合码等产品,以获得政策红利;而在类似乡村振兴、信用卡促活等方面需求下,支付本身是商业入口,能够给银行金融服务带来更多可能;支付根据不同的场景,还拥有着海量的真实数据,对于银行内部基于数据的场景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在多样需求下,银行对支付愈加重视,且越是大行越为重视。通过加大补贴力度、与服务商合作、打通内部多个业务群组、与信贷业务结合等多种方式,提升自身的支付服务质量。第三方角色可能在未来几年,会回到银行外包的位置上。

数字人民币篇

2021年的数字人民币落地颇为亮眼,截至2021年12月3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且数字人民币App已经在各大App商店上架。那么2022年的数字人民币有哪些方面值得期待呢?

更完善的法规保障。作为法定货币,数字人民币需要更完善的法律保护,保证不可拒绝。202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拟规定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为发行数字货币提供法律依据;这只是开始,期待2022年有更多的相关法规出台。

更广泛的试点范围。据移动支付网统计,已经有十多个省市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表明,将努力申请成为数字人民币试点区域。此外,第三排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也将在今年落地。当下数字人民币的受众已经初具规模,向更多场景、城市、用户开放会是趋势。

营收模式更加清晰。目前,数字人民币仍然没有类似当下支付产业成熟的营收模式,0费率似乎已经成为了大众对数字人民币的最初印象之一。数字人民币迟早需要进行市场化,如何为参与的商业机构提供盈利空间,同时还能各司其职防范风险是颇具挑战的事情。目前,数字人民币的可编程性是最为关注的特性,也是除了传统费率模式,最有可能商业化的属性。

跨境支付突破值得期待。跨境支付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数字人民币最有可能发挥其优势的场景,2021年中国央行、香港监管局、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参与的mBridge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被多方关注,采用“走廊网络”,能够让该体系拥有颠覆SWIFT的可能。

反洗钱及合规压力持续。数字人民币在2021年也面临着许多合规压力,例如反洗钱压力,多地出现了利用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类似“跑分”洗钱的案件,在此背景下,多个银行的数字人民币在限额等方面进行了风控完善。与灰黑产的攻防对于数字人民币来说,是长期持续进行的事。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